耗子小说网

耗子小说网>农家娘子改造日记 > 第三十七章(第1页)

第三十七章(第1页)

檀州这头,朱颜对邵家的事一无所知。

她正在去往阳山书院的路上。

李二郎婶子的面铺就开在书院街的巷子里。

因浴佛节要开三日法会,书院里早早放了假,学子们都蜂拥去了妙严寺,因此平日里生意不错的店铺里此时寥寥几人正吃着面,时不时交谈几句。

李家婶子的面铺就开在书院斜对面的巷子里,虽然窄小,但胜在位置好。

朱颜进门时没说两句,后面就跟着进来两个青袍学子,李三婶让朱颜在旁边略坐会,先招呼了客人。

朱颜没坐,站在外头看了一会。

李三婶笑呵呵地:“朱娘子,瞧你这样年轻,不知手艺好不好。”

这话明显是质疑她,可伸手不打笑脸人,朱颜并不生气,她也微笑着答:“李婶子,你信不过我,还信不过李二郎嚜。”

李三婶就呵呵笑了两声,拿出李二郎给她编好的两个灯笼坯:“二郎是个实诚人,当年闹饥荒的我就是给他家送了一钵玉米糊糊,他记到现在,非说不要钱,你瞧——”

她指了指一旁门后的四尺高三尺宽的竹笼招幌胚,“送了灯笼就算了,还给我做了这么个物件,说是糊上纸和粗纱,里头点了灯,夜里也能揽客,老远就能看见。”

朱颜仔细看了一眼,觉得李二郎的手艺是真不错。

这竹笼分两面,留了四寸宽的距离,下面带固定的脚,两块石板就能压住,中间还编了个放油灯的篓,只要不乱晃,就不会烧着烫坏纸面。

对比现在市面上用的造价高、工艺复杂的栀子灯,这个宽竹笼灯可以说物美价廉了,而且又好搬动。

只不过这样大的灯架罩光是糊楮皮纸也至少需要四十张,更别提还得刷四五遍桐油,桐油一升就要一百文,造价又增加了。

不过若是用贯常的的青葛粗纱布,只怕夜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,透光性不如纸不说,还不似纸服帖,作画写字的样式也不如前者亮堂。

怪不得李二郎会找到她头上了,原来是想着她初入这一行,工价比旁人低不说,还会为了开拓客源绝不会糊弄,而是尽力做完善。

瞧朱颜不语,李三婶以为她是有些为难,心底嘀咕果然还是太年轻了,也不晓得二小子从哪里扒拉来的。

可想到若是换了其他熟手,只怕工钱要翻一番才够,便又耐着性子试探:“朱娘子,你看这样式能做吗?”

朱颜实话实说:“能做。两个灯笼的活我接了,不过这个灯架最好是找个手艺不错的绣工,裁些次一点的细纱打底,抽去两成丝,再绣上你家的招牌名,会比糊纸作画更省工钱一些,做出来的灯面更亮堂。”

李三婶就苦恼:“说得不错,我也去彩帛针线铺都问过了,这样的大活裁缝看不上,学徒倒是愿意接,我怕给做砸了一直没点头。可二郎一片好心,我又不能就这么浪费了,放在后头还白占我这一块地方,你说说这怎么办?”

这倒是,李二郎花了时间白给她做这个,却难在这一步,又不好退给他,的确是个为难的事。

朱颜想了想,道:“你要是信我,我给你找个绣工,年纪虽然也不大,但家传手艺不错。”

李三婶看她年轻,说话行事却不轻浮,虽依然有些犹豫,但还是点头:“好是好,不知工钱多少?”

朱颜道:“看在李二郎和我一处做工的份上,两个灯笼我给你写字,再各画一组样式,我不多收,就按市价给你折到十八文一只。”

乔氏灯笼铺里,素面写字儿的灯笼要卖二十文一只。

她完全可以自己买桐油自己刷,这样一罐下来她还能多赚二十文,不过她可不为挣这个钱。

李三婶的面馆开在书院对面,学子大几十号人,加上家里人来往去的,总会有揽活的时候。

她又估算了一下灯罩架子要用的粗纱尺寸及价格,报了数:“这个大灯架不是我做,我没法子做主少钱,不过也不叫你为难,毕竟都是头一遭,就算八十文钱。不过桐油和丝线要你自己出,桐油一斗就够了,至于丝线你先别急着买,等她来找了你定好样式后再说。”

李三婶一听这价哪有不好的,立刻喜呵呵地点头似捣蒜一样地应了,“二郎是个实诚人,介绍来的也差不了,我就信你一次。”

定好价格,李三婶回身去匣子里给她数了四十文的定金。

回去时辰还早,她又去了一趟笔墨铺子,用定金里属于自己的十五文买了一只粗一些的勾线笔。

回去后就看到冬云正坐在门口剪红纸,西屋的棠姐蹲在她旁边一眨不眨地看着她手里的剪刀。

一大一小两个毛茸茸的脑袋挤在一起。

进了门,朱颜就冲冬云点点头,示意她过来说话。

不知对棠姐说了什么,冬云起身就来,脸上虽然疲累,却眼睛亮晶晶的:“朱娘子,可是有什么活了?”

朱颜没说,反而问她刚才在做什么。

冬云有些赧色,“摆摊子的时候没什么事,就剪了一张来玩,没想到有位大娘看上一文钱买去了,我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,多挣几文钱也不错。”

朱颜就笑:“你真是勤快,连我都羞臊了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