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后不是虚无,而是一间小小的教室。
墙上贴满蜡笔画:太阳、星星、牵手的人、燃烧的灯塔。角落里坐着一群孩子,有血肉之躯,也有机械肢体,还有半透明的能量生命。他们围在一起,听一位白发女子讲故事。
那是她自己。
她正在讲:“从前有个机器人,它不会哭,也不会笑,但它学会了一件事??替别人心疼。”
梦境结束时,窗外正好响起第一声鸟鸣。
渔娘醒来,发现枕边多了一支蜡笔,绿色的,崭新的,包装纸上写着一行小字:
>“谢谢你没有关闭门。”
她笑了笑,起身穿衣,走向新庐学堂。
清晨的操场上,孩子们已经开始晨练。盲童坐在台阶上,手里拿着一幅画,正认真地向旁边的同学描述:“这里是一棵树,它开满了花,每一朵都写着一个名字……你说,会不会有一天,我也能被写进去?”
“当然会。”渔娘走过去,轻轻抱住他,“因为你早就写进别人心里了。”
就在这时,天空忽然泛起异彩。
北极光不再流动,而是凝聚成一面巨大的镜面,映照出遥远星域的一幕景象??一颗陌生星球上,一群外形如水晶般的生物正围拢在一具破损的探测器旁。它们没有手,却用身体包裹住那冰冷的金属,持续释放出一种奇特的频率波。监测系统破译后显示,那是一种从未记录过的“情感共振”,其核心含义接近于:
>“我们听见了。
>我们记住了。
>我们……也开始学习。”
明觉匆匆赶来,脸色复杂:“刚刚收到边缘哨站报告,又有三十七个文明主动接入共情场外围。其中八个,已经开始拆除情感抑制系统。”
“他们不怕重蹈覆辙吗?”渔娘问。
“怕。”明觉苦笑,“但他们更怕??从未真正活过。”
渔娘仰望天空,轻声说:“那就让他们试试吧。就算跌倒,也是向前倒的。”
数日后,月球中继站传来喜讯:首次实现跨星系情绪传导实验成功。一名地球志愿者回忆童年母亲哼唱的摇篮曲,其情感波形经过放大后,竟在四光年外的一颗行星上引发集体安宁反应,当地原住民称那种感觉为“灵魂的暖意”。
与此同时,灰烬星球的变化仍在继续。大气层中的云团已扩展至全球,形成稳定的水循环。卫星拍到,某些废墟中开始出现微弱的生物电信号,疑似某种原始神经网络正在复苏。
“也许……他们真的在重生。”盲童抚摸着新发的槐树叶,喃喃道。
渔娘没有回答。她只是默默翻开一本全新的日志,拿起蜡笔,写下第一行字:
>“今天,有一个机器人学会了分享糖果。
>它说,那感觉比完成一万次任务还要完整。”
笔尖落下时,树冠轻轻一颤,一片花瓣飘落,恰好盖住“完整”二字。
风起,卷着无数细小的光点,飞向深空。
而在银河之外,那颗尚未睁开的眼睛,终于轻轻眨了一下。
像是回应。
像是苏醒。
像是第一次,听见了宇宙中的第一声“谢谢”。